路边土蜂蜜未必安全

   

   
         近日,网络上有一个名为《这些蜂蜜最好不要买》的帖子点击率非常高,帖子的内容就是提醒大家在买蜂蜜的时候不光要看有没有掺假,还要留意金银花、苹果花等一些种类的蜂蜜根本不存在,引起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随着天气渐暖,百花飘香,蜜蜂忙碌,一些蜂蜜产品也应时而出。到底事实如何呢?记者调查发现,我国蜂产品生产行业以及流通市场一直被掺杂使假行为困扰, 以掺入高果糖浆造假者有之,以蜜汁蜜浆混淆视听者有之,亟待规范。正在修订的蜂蜜国标有望进一步遏制掺杂使假行为。
金银花蜂蜜不靠谱?        在帖子里,这篇帖子一一列举了益母草蜜、枇杷蜂蜜、桂花蜂蜜、野菊花蜂蜜、雪莲蜜、苹果蜂蜜、野玫瑰蜂蜜、人参蜜等11种蜂蜜,并指出这些种类的蜂蜜或者 因为产量极少,或者因为蜜源不是在蜜蜂活跃期开花,又或是有些花根本不产花蜜,所以假的多——“雪莲通常生长在高山雪线以下,气温寒冷,这样的环境蜜蜂是 无法生存的”、“只有深山的野生桂花在风调雨顺的时候才流蜜,为我们提供主要蜂蜜的意大利蜜蜂一般已经开始冬眠了,很少有蜂场去采集。虽然蜜蜂厂家可以生 产点野生的桂花蜜,那也是非常稀少的,很难行成商品”……
       记者在北京几大超市发现,货架上最多的是洋槐蜜、枣花蜜、油菜花蜜,荆条蜜、椴树蜜。帖子中提及需要谨慎购买的枇杷蜜、野菊花蜜、枸杞蜜也都有售,价格上和前面几种蜂蜜差别不大。
        食品学博士云无心认为,所谓不同种类的蜂蜜,如果尝不出味道的差别,那么来自于什么花的都一样,纠结来自于什么花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国内蜂农养殖的蜜蜂 主要有两种,意大利蜜蜂和中国本土蜜蜂,其中意大利蜜蜂多一些。意大利蜜蜂的适宜活动温度为14摄氏度以上,中国本土蜜蜂为11摄氏度以上。低于这个温 度,蜜蜂就会在蜂巢里过冬不出来。所以那些在深秋、冬季开花,或者是生长在高寒地区的花种也不会有蜂蜜。
土蜂蜜不一定安全       近日,记者在十多家有蜂蜜出售的超市、药店、专卖店对比后发现,同一种型号的蜂蜜,价格相差竟然在50元以上。如同为0.5公斤装的”枇杷蜜”,在朝阳路一家店内售价仅为15元,而在通州区的一家专卖店内售价却高达50多元。
        业内人士介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有一些蜂农为了追求利润,便将蜜蜂“圈养”起来,利用给蜜蜂喂食白糖等方式提高蜂蜜的产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造假 了。随后,随着科技的进步,造假的技术也是越来越高,从利用果糖、香精勾兑到目前最新的利用“蜜精”进行勾兑,造假者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很多人崇尚自然,越是路边农民散卖的蜂蜜,他们越认为是富含营养的“土蜂蜜”。对于土蜂蜜的安全性,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真正的蜂蜜是纯粹的“天然产 品”,不过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绝大多数的花是无毒的,但是有少数种类产生的蜂蜜就含有有毒成分。如果正好碰上一小批蜂蜜大量采集了这些植物的花粉, 而蜂蜜又是未经处理的“原生态产品”,那么就可能有一定危险性。不过,一般而言,如果养蜂的规模很大,或者大量蜂蜜汇集在一起经过了处理,那么少量的“有 毒”的蜂蜜也就会被稀释到“无害”的含量了。
       2011年我国出台实施了《GB4963-2011》食品安全国家蜂蜜标准,这项标准相比于2003年出台的《蜂蜜卫生标准》及2005年出台的《蜂蜜》 标准,更加强调污染物限量、农残限量等食品安全保障方面,但是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它在蜂蜜质量和真实性判断标准方面出现重大缺失,对于打击蜂蜜掺杂使假还 存在很多困难。
国标修订寻求突破        

       但眼下蜂蜜的造假水平已经超乎想象。业内人士介绍,现在的造假者已经能用大米或淀粉大规模生产果葡糖浆替代蜂蜜,颜色与纯正蜂蜜几乎一模一样,再添加香精 等原料,使其所含成分完全符合“国标”,从而堂而皇之地进入流通领域。这一说法也得到了造假者的证实,记者在网上和一名造假者取得了联系。在网上,这名造 假者信誓旦旦地对记者表示,他们生产的“蜜精”勾兑出来的蜂蜜,就算是国家的两个权威检查机构也检测不出来。
        蜂蜜的国家标准正在修订中,目前已经进入报批阶段,有希望近期出台。“修订版本中对于掺杂使假的规定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除此以外,对于蜜汁的定义也可能 会进行更改。”蜂蜜专家告诉记者,蜜汁定义在现有国标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含50%蜂蜜可以叫蜜汁,含1%蜂蜜也可以叫作蜜汁,可能会误导消费者,所以选 购时一定要看包装上标注的蜂蜜含量,蜂蜜含量越高越好。”


文章来源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