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流逝,金钱的购买能力越变越小。同样的1令吉可以购得的东西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来越少。
例如:2000年时,用3令吉已经可以购得一碗云吞面;但每年增长约6.5%的通货膨胀使个人在2011年的今天,必须用5令吉才可以购得同样分量的云吞面,可见金钱的价值额已逐渐变小。
另一方面,新时代的人(24岁至40岁)生活需求量会比旧时代的人(41岁后以上)来得多。这些新时代的人唯有持续地工作或是身兼几职来获取更多的收入来应对及满足社会对人们的需求。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体能会逐渐下降,几乎没有雇主会持续雇用已经老迈的他们(60岁或以上)。届时,他们就没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
以上两个事实证明了理财知识极为重要,而理财的知识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在改变。因此个人必须熟知理财的方法并不断更新相关方面的知识、了解本身的长处以及不时关注财富增长的轨迹,才能有效地使增加财富。
以下是几项精明理财者必须懂得的分析数据:
投资对抗通胀
根据以上的数据,储蓄率根本不足以对冲通货膨胀率,因此你只需储蓄足够3个月生活的开支以备不时之需,其余收入应累积起来为投资资本用来投资股票和房子。
至于定期存款,虽然它的回报比储蓄高,但还是无法对冲通货膨胀,因此仍不足以维持金钱的购买能力。
这证明只有投资才能够对冲通货膨胀,并维持金钱的购买能力。
态度决定高度
“态度决定高度”,相信这句话对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无论个人有多大的才能、知识、谋略或本事,只要他缺乏做事情正确的态度,他就永远不会取得成功。
同样的,无论个人的理财方法有多精明,他具备多丰富的理财知识;只要他缺少了精明理财的态度,他永远无法有效地累积财富。
持之以恒累积本钱
从分析数据看来,只有那些有前景以及有商业实质支持的投资计划才能够对冲通货膨胀、维持金钱的购买能力并且累积财富;而再有前景的投资计划也必须要有资本才能够进行。
就个人而言,投资资本是由本身的储蓄为中介,慢慢累积起来的;每个月获得收入后,应即刻把其中10%至25%储蓄起来,剩余的才拿来消费;而不是先消费,再把剩余的收入储蓄。
你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才能够持续每个月把部分(10%至15%)的收入累积起来当投资资本,而不把该笔款额用作消费享乐。
然而,身处在现代的社会,就得面对许多‘物质诱惑’;要把收入“先储蓄,后消费”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要做到“先储蓄,后消费”,你在面对物质诱惑时就必须立场坚定,控制自己,尽量不受到感情所左右而“一时冲动”购买。
你必须明白把钱用来购买物质的产品/服务(如:不断购买并替换手机、汽车、名牌手提包等等)虽然能满足个人的虚荣心,但是金钱花费了就没有了。相反的,把钱用作投资则可以让个人的钱获得“增值”。
减少享乐 先苦后甜
张清分别把收入的400令吉储蓄为投资资本以及现在的物质享受上,而吕成则宁愿减少现在的享受,把600令吉储蓄为投资资本,而200令吉则用于物质享受上(慰劳辛勤工作的自己)。两个人每个月的投资资本增长只是相差200令吉。
短期(3年)看来,张清的生活比吕成的自在,因为他现在的物质享受比吕成多。但10年后,吕成的生活会比张清来得更自在因为吕成的财富累积得比较快也比较多;因为吕成有更多的投资资本让他可以投资更高价回报的优质投资产品。
虽然得减少现在的享乐,把更多的收入用作投资,但他所获得的资本升值会比起张清的多;未来可以花的钱当然也比较多,生活也较自在。
勿妄想一夜致富
以上的例子反映出只要个人愿意有恒心地减少现在的享乐大约维持3年,而把这3年节省下来的享乐开支储蓄为投资资本;10年后他所获得的资本升值会让他的生活越来越自在,生活是越来越光明。
无论是什么年龄阶段的人都想拥有足以应付自己现在以及将来生活的财富,这是一个无庸置疑的事实。
然而,累积财富须按部就班,而不能“一步登天”,所以需要持之以恒的心。
但现代人,尤其是24岁至40岁的年轻人却妄想着要凭着他们的“投资大计”以“走捷径”的方式来累积财富。他们这种妄想“一夜致富”的心态实在让人痛心。
这些人不愿意靠储蓄,一步一步有恒心地累积起投资的资本,而是不惜向父母、亲戚、兄弟姐妹、朋友等等借钱,进行他们的“投资大计”。可惜的是,他们的投资几乎是以失败为收场,更甚者可能要背负着沉重的债务。
投资失败的原因是在于他们急,没有仔细、理智地分析投资的实情;缺乏投资方面的知识,盲目听从他人的单一的投资意见。
没有评论